三千元包赢的骗局
我一个亲戚,有案子咨询我,我看了资料以后,觉得证据不够充分,诉讼风险大,我的建议是让他继续完善证据,不要贸然起诉。
他却坚持要起诉,自己在抖音上找了个自称律师的人,人家给他答复没问题,包赢,催他赶紧交律师费,所谓的律师费也不多,几十万的案子,人家只要三千元就可以。他差点要交钱,交钱前,多了个心眼,给我打电话,问我靠谱不?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,我都看了资料觉得风险很大,怎么可能包赢。另外,几十万标的的案子,按照收费规定,怎么也要二三万的律师费,怎么可能只收三千元(案子跨省,立案、开庭,几个来回三千元估计路费都不够)。然后,我又说,让对方把律师证发过来看看,在司法部网站上查询一下。对方给他拍了一张很模糊的照片,我一看就是个假证(连司法厅的公章都没有)。我亲戚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上当。
即便这样了,我亲戚还是执迷不悟,觉得骗子不是在骗他,人家说了包赢,官司没问题,证据充分的鬼话。
类似这样的事情,我经常能遇到。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况,我都感到无比痛心。骗子利用当事人急于维权的心理,打着“包赢”“低价”的幌子招摇撞骗,严重损害了法律行业的声誉。很多当事人明明已经身处困境,却还要再被这些所谓“假律师”割一波韭菜。更令人无奈的是,许多被骗的人事后仍不愿面对现实,宁愿相信谎言也不愿接受真相。这种盲目的侥幸心理,不仅让骗子屡屡得手,也让真正讲诚信、有专业能力的律师寸步难行。面对这种现象,我们必须反思:究竟是什么让骗子有机可乘?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不到位,还是监管的缺位?亦或是人心深处那份不愿面对失败的脆弱?
说实话总是“讨人厌”,而往往骗子更得人心,更受欢迎。因为他们深谙人性弱点,懂得利用人性。正如古语所云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骗子往往以甜言蜜语迎合大众心理,而真相却常常因刺耳而不被接受。这种现象在法律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,许多当事人宁愿相信虚假承诺,也不愿直面现实的风险与挑战。到最后被假律师骗了,然后又在网络上大骂律师不好,却从不反思是自己的问题。
呜呼,这就是人性